抓項目強生態促開放 扎實推進三秦大地高質量發展
2024年陜西省兩會剛剛落下帷幕。會議提出,2024年陜西要更加主動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近年來,陜西緊抓歷史機遇,以項目之進支撐發展之穩,以生態“含綠量”提升民生“含金量”,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持續釋放高質量發展強勁動力,打開發展新天地。
緊抓“牛鼻子”,重點項目提升牽引力
2024年的首個工作日,陜西省一季度重點項目開工活動現場,汽笛齊鳴。“開局抓項目”動員令發出后,各重點項目加速實施。
一季度,陜西開工省市級重點項目572個、總投資3143.4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031.39億元。
陜西省一季度重點項目開工活動現場。 人民網 吳德鋒攝
“這些項目中,產業類項目、先進制造業項目唱主角,成為穩投資、調結構的主支撐。”陜西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生榮說。
本次重點項目開工活動舉辦地位于匯川儲能及電源系統制造基地項目現場。該項目是西咸新區重大招商引資和智能制造產業標志性項目,總投資1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5億元,建成后將進一步擴大區域新能源產業規模,推動秦創原特色產業園區加快建設。
“陜西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大省,冶金、石油化工、煤礦能源等重工業發達,同時擁有一批新能源領軍企業,儲能及電源設備等應用市場潛力巨大。”匯川儲能及電源系統制造基地項目負責人表示,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是陜西省重點發展的23條產業鏈之一,基于此,匯川技術將和陜西省合作拓展業務布局,促進產業升級。
漢中750千伏變電站鳥瞰效果圖。漢中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供圖
在西安市,一季度集中開工的109個重點項目涉及創新驅動、先進制造業等9大領域,項目建成后,預計實現年產值超600億元,帶動就業將近2萬人。
在寶雞市,高溫合金及特種鈦合金新型智慧材料產業園項目是該市鈦及新材料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的重點項目,項目建成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0億元,帶動就業500余人。
在漢中市,750千伏輸變電工程項目將使漢中電網供電能力從280萬千瓦提升至600萬千瓦,可全面提升陜南地區供電可靠性及質量。
2024年,全省謀劃省級重點“四個一批”在庫項目1282個、總投資3.96萬億元,其中產業類項目915個、總投資2.46萬億元。全年計劃實施省市級重點建設項目4303個,其中省級重點項目663個、同比增長3%,總投資2.02萬億元、同比增長5%。
寫好“綠文章”,生態底色成就新優勢
廟灣鎮,地處銅川市耀州區,是秦嶺以北首個朱鹮野化放飛地。
車行山間,轉過九里坡道道山彎,沿河道下行至谷底,羽尾微粉的朱鹮,時而款步沮河沿岸,時而展翅掠過天際,一襲嫩白,身影翩躚。
沮河沿岸白雪皚皚,朱鹮漫步覓食。元開放攝
生態好不好,朱鹮最知道。耀州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站長王華強告訴記者,朱鹮對棲息環境很挑剔,不僅要有高大茂密的樹木營巢,還要有水田、河湖覓食。
2013年7月,32只朱鹮在銅川野化放飛,拉開了朱鹮棲息地由長江流域向黃河流域不斷擴大的序曲。十余年來,朱鹮野化放飛成果顯著,僅“銅川籍”朱鹮就累計繁育突破200只,促進了朱鹮黃河種群加速形成。
“朱鹮已完全適應沮河流域氣候環境。”王華強表示,朱鹮已具備野外自行覓食筑巢、自主擇偶交配、自然繁育幼鳥等能力,野外習性逐漸恢復,活動范圍不斷擴大。
鑒于銅川的成功范例,自2020年起,陜西啟動實施秦嶺北麓朱鹮放飛十年行動計劃。去年10月,40只朱鹮分別在南泥灣、橫山“入住”新家,至此,“朱鹮版圖”實現陜西地市全覆蓋。
治理大氣污染、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及毀損礦山生態修復、加快三北防護林建設、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陜西一項項“大動作”,不僅滋養了朱鹮所需的濕地、森林兩大生態系統,還提升了生態“含綠量”和民生“含金量”。
漢中市洋縣草壩村,地處朱鹮保護區核心地帶。為了保護朱鹮,村民在農業生產中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盡可能保留天然濕地并擴大冬水田面積方便朱鹮覓食。正是這份付出,不僅換來了好生態,也為該村發展有機產業創造了先決條件。
據草壩村黨支部書記劉煜華介紹,2009年該村成立了朱鹮湖果業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經過多年發展,草壩村從村集體負債20多萬元的“負債村”變成“富裕村”,7大類35種農產品獲得有機認證。
楊凌良科智慧農業實訓基地(無人機航拍)。人民網 黨童攝
在秦巴山區,綠色有機農業、富硒產業等遍地開花,好生態帶來好日子。
在關中平原,現代農業園區與設施農業規模不斷擴張,蘋果、冬棗等成為當地富民產業。
在陜北高原,稻漁立體生態種養產業讓種植戶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
…………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三秦人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融入“新絲路”,中歐班列跑出加速度
中歐班列(西安—霍爾果斯—波季)專列啟航。浐灞國際港供圖
1月19日,首趟中歐班列(西安—霍爾果斯—波季)從西安國際港站始發,將穿越霍爾果斯口岸,最終抵達格魯吉亞的波季。
這是中歐班列(西安)首次將格魯吉亞波季作為目的站。該線路的開行,標志著班列常態化運行的國際干線增加至18條,可覆蓋亞歐45個國家和地區。
中歐班列(西安)是陜西全力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的重要抓手。2013年,首趟班列嘹亮的汽笛聲拉開了陜西對外開放的新篇章。如今,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位居全國第一,構筑起一條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黃金通道”。
“西安開行的第一趟中歐班列就是我參與編組的,當時聽說是跨國的火車,我特別激動。”西安國際港站調度員李沛回憶道。
西安國際港站,原名為“新筑站”,是中歐班列(西安)的始發站和回程班列目的地,主要辦理整車、一站直達、整零及集裝箱等貨物裝卸業務。
曾經,這里只是個四等小站,僅有7條線路,只能辦理最基本的列車會讓作業。如今,港站的線路增加到59條,年鐵路處理貨運量可達6600萬噸,已成為全國中歐班列開行量最大的車站。
“目前,中歐班列(西安)日均開行15列左右,每天平均1小時40分鐘就有一趟班列開出或抵達。”西安國際港站貨運車間主任白寬鋒說。
SC省級成品油儲備存放區。人民網記者 鄧楠攝
用進口面粉和食用油制作而成的涼皮、褲帶面等美食讓人念念不忘;裝載著煤炭、聚氯乙烯等能源化工產品和綠色農特產品的“鋼鐵駱駝”架起發展金橋……中歐班列不僅實現了“洋貨”入國,豐富國人的衣食住行,還讓“中國造”出國,融入世界人民生活中。
因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去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也是中歐班列(西安)開行的第十個年頭。十年來,中歐班列(西安)成為全國中歐班列的排頭兵,上合組織農業基地成為展示現代農業示范樣板,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成為國際教育合作新典范,隆基綠能等陜企成為綠色絲路先行者,這些實踐有力支撐了陜西省“一帶一路”五大中心建設,也更好地服務了國家對外開放大局。
2024年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的預期目標,并列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和“不斷提升綠色發展水平”等9項重點工作。以綠為底,項目引領,開放包容,三秦大地高質量發展的步履鏗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